NEWS · 新闻资讯

KK体育生态环保(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05-24 人浏览

  KK体育论文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里海的地理特征和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里海周边各国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加大对里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强调各国合作机制的建立对共同拥有一个可持续的里海意义重大。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它的西南面和南面为高加索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连绵雪峰环绕,其它三面只是坦荡辽阔的平原。里海是我国的称呼,它的译名应为卡斯皮海(Каспийскоеморе),得名于古代居住在高加索东部的一个叫卡斯皮人(каспийск)的部落KK体育。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一千公里以上的湖泊。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万平方公里,大小几乎与波罗的海相当,规模为亚速海的10倍,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公里)的14%。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目前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里海生物资海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运输货物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粮食、木材、棉花、食盐、建筑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里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地位的重要性,同样,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里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备受各界相关人士的关注。

  里海和咸海是地球上两个特殊的水域,它们同世界大多数内海和湖泊有着不同之处:水流的方向只有一个,只流进,不流出。它们位于干燥地区,蒸发率特别高,流进来的水很快就会蒸发掉,所以,它们虽无出口,也不必担心会涨水。里海在1933年之前,它的面积是相当稳定的,约为40万平方公里,但从1933年以来却显著地缩小了:1965年时为37.2万平方公里,其原因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每年流进里海的水中,河水占了80%,而伏尔加河又占河水水量的80%。但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政府就宣布沿伏尔加河修建13个大水坝,以供发电和灌溉。1933年6月已把伏尔加河、白海和波罗的海沟通;1937年,苏联开始把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里海联结起来;1952年完成了伏尔加河—顿河的运河工程,但结果是伏尔加河水量损失巨大,有些从地下流失了,但主要是蒸发了,再加上大量的河水引入灌溉运河,流进里海的水量大大减少,里海的水位不断下降,面积日渐缩小。从1929年到1970年,里海水位下降了2.57米,海面则退缩更快,里海水位每下降1米,它南部的水面面积减少0.5%,而北部则要减少17%。

  1970年代末,专家学者们对里海水位下降感到担忧,1977年,里海水位比原来下降了约30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此情况下,里海将同中亚的咸海的命运一样将会干枯。但自1978年,里海水位开始上涨。自那以后,里海水位上涨了约2.5米,里海以惊人的速度仍在上涨。此事一开始被视为好兆头,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环境灾难,几百万公顷的良田没入湖底,众多厂矿被淹,沿岸居民不少被迫背井离乡,另谋出路。除了海岸人口需要搬迁外,里海水位上涨还将会淹没里海沿岸的油井和石油设施。最近20年,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大片土地和1400多口油井被海水淹没。阿塞拜疆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也发生类似环境灾害。阿塞拜疆的首都、石油城巴库,遭受石油污染的湖水经常漫入居民庭院,巴库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日日闻腥见油。巴库城中原有一条长达数千米的滨湖大道,曾以万种风情和典雅华丽的气韵成为前苏联屈指可数的一大景观,现也静静沉睡在湖中。据阿塞拜疆地理学家们预测,里海水位今后数年内仍将持续上涨,最终将比目前水位高出5米。这意味着要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里海的最大污染源来自里海北部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沿岸居住着几百万人口,分布着几百家工厂以及大片农田。城市下水道和工厂排放的污水以及农田的化肥和农药水流入伏尔加河,我们看看伏尔加河每年要“吞”下多少污染物吧:30万吨有机物,1.4万吨废油,上百吨的锌、铬、氮等化学废料……,这些污染物最后又流入里海。另外,里海是片封闭的水域,散入水中的有害物即使不会永久地留在那里,也会保留许多年。在正常的海洋石油开采作业中,每个钻井向水中排放的污物有:30-120吨原油,50-400吨泥浆,200-1000吨钻渣。此外,铺设管道也会使大量底泥散入水中。同时,里海海洋钻探作业中出现的事故非常频繁,也给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危害。

  里海地区盛产鲤鱼、鲟鱼、鲈鱼、鳊鱼等特色鱼类,渔业资源发达。里海环斑海豹是世界上独特的生物物种,还有大量的白天鹅、海鸥、野鸭、白鹭等珍贵禽类,在里海水域内生存近40万头海豹,世界上90%以上的鲟鱼资源集中在这里。据有关权威组织测算,里海地区仅生物资源就价值5000亿美元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沿岸国家开发里海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这里失去了昔日原有的宁静,里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4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东北部水域,每天都有上百头的海豹尸体被海浪冲上海滩。在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这种灾难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6月上旬,共有上万头海豹死于非命。严重的污染使海豹的数量减少了20%。同样的,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行为,里海鲟鱼数量已经呈灾难性的下降趋势。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海的鲟鱼产量下降了95%。目前,里海鲟鱼已经名列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公布的“十种濒危物种的名单”之中。以牺牲里海生物资源为代价,发掘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国际市场上1吨黑鱼子因品种的不同而卖到18-60万美元不等,而石油只不过是每吨80-4110美元,海洋石油开采活动对渔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渔民们失去了传统捕捞区,采油者们往往会在这些地段竖起钻台或铺上输油管道。第二,小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被破坏,育肥及产卵条件不断恶化。第三,无法避免的污染使一些水域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更何况,通常情况下油田探明的石油储量与实际上能采到的数量有很大差别,后者只占前者的20-40%。这样算来,里海的石油经过加工后并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的情况下,可以用30-40年,最多不过50年。难道应该为这区区50年的不可再生的石油繁荣而毁灭里海的鱼类资源、生物资源吗?

  1.建立完善且共同遵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签署较有权威性的政府间关于保护和利用里海生物资源的协议。成立一个《里海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水体流域环境、生态及水资源进行管理,协调各国其他相关部门,既可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又可以保障对里海水体治理保护的投资专款专用。政府和地方有关责任部门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消除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染。建立生产废物管理中心,其中包括建立硫储藏和利用中心。保证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不再污染里海及周边地区。鼓励实业家投资环保生态项目,国家应向他们创造优惠条件。

  2.树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和新式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里海周边国家对的自然资源和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各国的发展走向。如果双方能够就这一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那么将取得双赢;而如果各国在这一问题上不够重视,缺乏沟通,任其发展,那么必将违背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会严重制约各自毗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将对各国的关系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3.积极参与制定和切实履行区域国际协定,加强里海水质共同监测方面合作,建立预警机制及合作机制。各国应开展里海水体联合监测,通过定期监测、自动监测和巡回监测三种方式,在公共水域建立完整的监测监控体系以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监测监控设备,对污染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成立协调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开拓环境保护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4.放弃掠夺性的开采方式,进行有节制的开采。这不仅符合所有沿岸国家的战略利益,还符合生态要求,对保护里海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很有利。在里海上那些正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及输送工作的地段实行间歇作业制度,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且在禁捕区、鲟鱼产卵地、小鲟鱼的成长地及鲟鱼强化育肥洄游路线上要严禁地震勘探及石油开采作业。

  5.建立一项挽救鲟鱼的国际基金,由那些在里海开展活动的石油公司提供资金,不按规定支付这笔资金则不给它们发放作业许可证。借鉴前苏联保护鲟鱼的经验,利用专项的资金采取有效措施挽救鲟鱼。鱼类资源与矿物资源不同,它自身可以再生产,只要合理使用、不破坏生态系统、不损害种群的再生能力,它们是消耗不尽的,可以永久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所有的里海沿岸国家都应对国际社会承担起保持里海生物资源优良状态及种群多样化的责任。

  挽救里海的生态问题已不只是个地区性问题,还带上了全球性色彩。保护鱼类资源是刻不容缓的。所有真正关心里海地区前途和命运的人:科学家、鱼类专家、环保人士、渔民、石油家及政治家们都担负有保护里海生态环境的责任,特别是里海沿岸国家的首脑们,更应处理好石油开发与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这些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1.何大明,冯彦著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维亚切斯拉夫·廉·齐拉诺夫.《里海:要石油还是鱼类资源?》.俄罗斯《独立报》.1997.8.22.

  我县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县会议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紧紧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总体部署开展工作,着力建设生态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围绕减排核心,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工作,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力求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使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阶。

  我县环保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一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生态县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和2.5%;三是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四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强排污申报,促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六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七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推进环保工作再上新阶。

  1、积极开展生态产业建设。把生态县建设作为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健康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民心工程来抓,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建设。

  2、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乡镇生态建设规划,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要求。

  3、大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完善生态乡镇创建政策体系和投入机制,继续抓好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和社会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争创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乡镇4个、市级生态村5个、县级生态村30个,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污染防治水平。

  5、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总量减排计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是“”期间的两大刚性指标。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协调、监管作用和企业在污染物减排中的主体作用。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总量减排计划,确保全县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督促推进城南工业区医化企业加快搬迁进度,努力实现结构减排。大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入管的管理,配合建设部门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推动横溪、白塔等二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热电脱硫设施稳定运行水平,努力实现工程减排。加强对“一城四园”环境监管,重点做好城南工业区“摘帽”后巩固工作,扩大在线监测监控面,防止污染反弹,努力实现管理减排。开展工艺品企业整治,规模化企业新上一批治污设施。加强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好“三量”帐。

  6、加强对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执法。继续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和“三同时”验收关,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减排替代方案,严防重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入我县。

  7、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工业企业排污申报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规范排污行为,拓宽监管面。

  8、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加强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10、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执法重点,加大危险固废管理力度,全力开展三废银回收业环境污染问题整治,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以现代高新工业集聚区为试点,引导全县医化企业开展环保行业自律、公开承诺等活动,从企业自身提升环保意识。突出对全县化工重污染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转进行重点监管,严厉查处废水偷排、漏排和废气处理设施不运行现象。

  11、认真做好环境污染纠纷的调处和群众投诉工作。加强群众投诉接访和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强环境隐患排查,保障环境生态安全,打击非法“小炼油”、“小冶炼”。深入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和“飞行斩污”行动。依法行政,创新监管方式。

  12、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照饮用水源的保护要求,组织力量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不法排污现象,并把郑桥水库纳入到日常管理之中,确保饮用水安全。

  13、完善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确保能够快速识别、及时处置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14、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广泛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开辟县电视、《新闻》等媒体专栏、开辟县委党校生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重点策划开展好“六五”世界环境日、生态县建设、污染物减排和污染源普查等宣传活动,逐步形成环保部门专业宣传与社会及新闻媒体宣传相结合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

  15、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定期编发《环保》简报,加强对各级领导及部门的环保政策法规、工作信息及重大活动宣传。加大创建宣传力度,鼓励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社区、学校等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创建,在全社会掀起倡导生态文明、开展绿色创建的热潮。

  这次全市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段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全市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环保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目标,采取强力措施,切实加大治污减排工作力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近年来,全市环保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与监控力度,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市场化建设与运营,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超额完成总量减排任务。20*年度潍坊市政府下达我市减排任务是:cod净削减量410吨,净削减率20%;so2净削减量1002吨,净削减率10%。通过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力突破,总量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测算,今年共实现cod减排1200吨,扣除新增量后净削减量为800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95%;实现so2减排1400吨,无新增量,净削减量为1400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40%,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年责任目标。

  二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开工建设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银河、舜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5处乡镇建设排污管网并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网络工程。目前,银河、舜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及辛兴镇污水处理厂网络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乡镇污水处理厂、管道输污工程也正在组织实施中。同时全面改造城区排污管网,建成投用的配套污水管网201公里,对污水和雨水分别进行处理,并配套主管网。

  三是工业污染负荷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处理生态污水、防治面源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关停“十五小”、“新五小”等一系列环保举措,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减少,部分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目前,我市主要河流的水质都有了明显改善,出境监测点潍河古县断面cod水质监测平均值为30毫克/升,达到潍坊市政府制定的河流断面水质控制目标。

  四是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得到加强。全市以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四个办法”加大对国控、省控及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严查监管,有效遏制了工业污染反弹,多渠道推进污染源达标,深化了工业污染防治。通过专项行动,13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处罚,罚款75万元,对23家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排查土小企业20家,对死灰复燃的5家小电镀厂采取断电措施予以取缔。治污意识、治污能力和治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五是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启动了建设“生态市”这一战略工程,初步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成了中长期生态建设规划编制。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工作,已有1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经验带头、经济资源结构等优势,积极推进生态建设规划的实施,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环境得到保护。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保形式十分严峻,环境保护工作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人民群众还不够满意。一是结构型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减排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造纸、屠宰、淀粉、化工、纺织印染行业仍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也是耗能大户、污染大户,这也是造成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部分河流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目前,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水环境容量。部分河流水质尚未达到治理的要求。三是企业治污设施老化,能力建设投入明显滞后。由于部分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治污设施陈旧,治污能力弱,直接导致超标排放。一些大的治污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地方配套资金没有着落,治污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建设进度,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正常运转。四是城区空气污染情况复杂,治理任务艰巨。目前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飘尘和so2。燃煤锅炉、汽车尾气、旧城改造拆迁、城市建设施工、换位清扫以及露天烧烤等是导致产生飘尘和so2的主要原因,而市区及周边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更是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我市水体的氮、磷污染,约有40%来自农业面源。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困难或不足都亟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坚持流域生态环境以法治理,率先制定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一是坚持科学立法,有法可依,加大伊犁河流域生态环保地方立法力度。为了贯彻依法治国基本国策和生态立州战略方针,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使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正式走上了法治轨道。为使重点行业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条例》对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城镇乡村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了水电开发企业是水电工程影响区域内生态环保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实施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制度;明确了禁止进行采矿活动的范围,规定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或者设备;交通设施建设应当修建野生动物通道等防护措施,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的道路设计方案应当经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核等严格条款。二是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进一步加强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2年4月13日,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了由州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州长和驻州各单位主要领导为副主任和成员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负责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及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评审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指导组、联合执法监察组负责《条例》的贯彻和落实。担负行政指导、行政协议、信息共享、利益引导、合作共建、协商洽谈、责任追究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负责生态修复项目初步验收、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纠正各类违法生产及开发活动等职能。2年来,在州党委、州政府和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条例》的严格执行,取得了显著的执法成果。伊犁州直属县市累计关闭污染企业11家,淘汰产能落后企业139家,在伊犁河上游停建了已经规划和建设的39家小水电站,对已经建成的小水电站,要求先做好植被修复工作,停止了部分破坏草原植被生态的工矿业开发项目。伊犁州党委、政府按照“环境优先,生态立州”战略要求,重新制定了州直县市绩效考核办法,对昭苏、特克斯、尼勒克、新源、巩留五县生态环境指标重于经济指标,重点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等。三是立法机构与执法机构相结合,确立了伊犁河流域生态治理基本法律框架。在伊犁州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伊犁州人大常委会和伊犁州人民政府针对伊犁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情况,先后制定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渔业资源保护条例》(2004.08.03)、《伊犁河流域土地开发管理条例》(2006.09.29)、《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1.2.19)3部地方性法规;制定了《自治州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工作的通知》(2011.01.05)、《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伊犁州直“新疆天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2012.04.01)、自治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关于批准伊犁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13-2024)的决议》(2013.12.19)等17部地方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有效构建起伊犁州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框架体系。

  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中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水环境容量四季差异较大;四是土地荒漠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五是林地面积呈缩小趋势,草地退化仍然严重;六是冰雪线不断上升,固体水资源持续减少;七是生态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八是伊犁河流水容量和湿地面积日趋减少;九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2.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需要通过法治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给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三是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影响了农牧区农牧民的水源和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四是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五是影视服务业的污染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六是白色污染成为农田、草场和水域新的污染源;七是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八是电磁辐射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新问题;九是旅游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十是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许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其成因在于:一是部分政府部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和协调不到位。二是生态环保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不平衡。三是环保管理保障措施不力,造成生态环境建设效益差。四是环保宣传力度不到位,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五是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参与不到位。六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仍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七是缺乏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一)实施以人为本的环保优先,生态立州方略。环保优先,生态立州方略,是指在伊犁州长期发展中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自治州立州之本的发展方略。其具体涵义是:以人与自然资源、人与人、人与伊犁社会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自治州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各民族人际关系的科学发展战略。生态立州方略倡导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伊犁社会放在自治州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力争比较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实现自治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资源开发可持续,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实施伊犁河流域县市生态环保责任制方略。州直各县市直接担负着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义务和具体责任,伊犁州人民政府要明确规定州直各县市担负伊犁河在本县市境内河段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区域范围、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和考核办法等,并列入各县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与年终县市工作和领导班子考核一同进行,保证各县市认真履行在本县市境内伊犁河河段生态环保治理责任和目标任务的落实KK体育。

  (三)实施伊犁河流域生态民生联动长效机制方略。流域生态环保既是生态文明工程,也是民生改善工程,各级政府要坚持民生为本价值取向,从民生改善工程的高度,统筹建设生态民生联动战略机制。要从提高河岸植被覆盖率与防治水土流失、河水资源环保与人畜饮水安全、洪水灾害生态综合治理与保障流域群众住房和生命财产安全等多方面构建防治体系,建立流域生态民生联动战略的长效机制。在流域“三农”建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要以改善民生为本,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及法治规范;注重突出重点、综合施策,针对流域牧区、林区分布广、面积较大的特点,振兴牧业经济和提高林业发展水平,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水平,解决增收致富奔小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地方立法和执法建设任务,以法治的形式对牧区、林区生态环保与牧民和林业工人民生改善互动发展实行刚性约束。

  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起步较早。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同。澳大利亚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举措如下:

  (一)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澳大利亚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吸取了一些老牌发达国家的教训,从20世纪30年代起,联邦政府就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政策,提倡在发展经济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在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上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如特别注意从欧洲带来的有蹄动物对资源的破坏以及草场的退化,注意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注意保护文化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澳大利亚政府每5年对全国生态环境开展一次全面普查,做出系统评估,并向议会提交详细的环境评估报告。由于环境保护起步早,在澳大利亚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对负债少,遗留问题不多,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尽管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国家不断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为减轻环保给就业带来的压力,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积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已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了国家战略。联邦政府、州政府与市政府之间建立了体系健全的机构和职能,三级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遗余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联邦政府主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要职责由州政府承担,市政府受州政府的指导和干预,在州政府发展框架下制定和执行本市范围内的环保规划。各级各地政府之间密切合作,制定规划,强化措施,确保政府生态环保职能的履行和生态环保权益的实现。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每年的环保投资都接近10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每年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占全年财政预算的10%以上,州一级政府财政投入占到了20%以上。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从1836年开始到现在,澳大利亚建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公园600多处,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此外,还有自然遗迹保护地、古迹保护地、天然动物园等277处。受到保护的国土总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很快,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环保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澳洲的新兴产业。许多环保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环保技术。一大批环保和清洁生产服务公司活跃在世界各地,并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城乡差距缩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基本达到了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二)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依法治理。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立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环境保护的立法比较完善,理念先进,自成体系。既有单项立法,又有综合立法;既有联邦法,又有地方法。澳大利亚的联邦、州、市三级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联邦的环境保护立法有50多个,如“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碳税法”、“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法”、“大堡礁海洋公园法”等。联邦政府还有20多个专门行政法规,如“清洁空气法规”、“辐射控制法规”等。各州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则多达100余个,如维多利亚州的“规划与环境法”、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运营保护法”、昆士兰州的“规划法”、“石油天燃气法”等。通过立法,澳大利亚基本上把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纳入了法治轨道。澳大利亚生态环保立法大多以预防为主,每个法律法规的条款规定得非常细,便于掌握,操作性强。比如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保护法律,有17章201条,加上附件共有约15万字。澳大利亚环境保护执法是十分严格的,无论任何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只要违反了有关环保法律法规,都要受到最严厉的查处。工程开发项目如果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法规要求,就会受到若干处罚。工厂违法排污将会受到重罚。在澳大利亚如果对原住民的文化进行破坏,就是最大的犯罪。对古建筑物进行改造必须符合遗产保护法。在动物保护区私自喂食野生动物都属违法行为。在澳大利亚很少见到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因为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非常严格。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轻者关门停业,并终身不得从事食品行业。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澳大利亚各州都设有“环保警察”,负责环保执法。环境保护执法人员有很大的环境执法和处置权。

  (三)倡导多元治理,扩大社会参与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程度是非常高的。公民生态环保意识比较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自觉性高,参与环保活动积极主动。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公民在环保中的作用。通过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公民参与环保。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互动机制,实现政府、企业、中间组织和个人的相互合作和良性互动。特别是注重公民对环保立法的参与,在制定有关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要把有关法律法规草案散发给公众,广泛征求意见。环保部门还开办了一些辅导课程,帮助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和技术。很多州都有系统完整的环保网络系统,介绍各州的自然生态系统、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技术等。澳大利亚城市绿化和园林管理是开放式的。学校、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团体都广泛参与到各种环保活动中。城乡居民都自觉参与植树、绿化、清理垃圾、维护园林等活动。城市居民房前屋后的花园和绿地,都按政府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由居民负责种植、管理和维护。政府为居民维护园林提供必要的设备,并有专人负责指导。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昆士兰大学GregSiepen教授给我们介绍,在城市园林维护和管理上,澳大利亚很多地方政府专门规划了一些学校园林作为中学生的实践课堂,专门开辟了一些城市园林供退休后的老年人种养花草蔬果和社交休闲场所。而且在近10年中,澳大利亚这种市政园林有很大增长。很多学校不但把这种园林管理作为学生生物、自然、美术课的实践课堂,而且作为筹集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渠道。很多老年人则把园林维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休闲方式。澳大利亚还有人数众多的志愿者参加各种环保行动。如布里斯班近年实施的两百万棵植树造林计划,很多任务都是志愿者完成的。澳大利亚政府在城市园林的管理和维护上,特别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政府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环保,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在很多环保项目上,政府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KK体育。在澳大利亚,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是相当高的。如布里斯班南岸公园,就是在1988年世博会结束后,政府与企业利用世博会的场地合作开发的项目,该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标准。2000年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后期开发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污水,也都是由企业负责处理的。

  (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生态化澳大利亚城市建设有严格的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通过规划把各部门统一起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单元来进行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围绕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需要来展开,而不是围绕产业布局来制定规划,尽量满足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如墨尔本致力打造20分钟生活圈。总体规划超前并执行严格,有的坚持百年不变。社区详规在充分调查和了解民意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变化情况每两年调整一次,完善功能布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各项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法律出台,都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城市新开发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澳大利亚的城市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可持续性指标,由第三方机构绿色建筑委员会负责评估。近几年来,随着移民的涌入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澳大利亚居民住房需求量增加,房地产不断升温,建筑业发展很快,大量的建筑垃圾、噪音和扬尘成为新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城市建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等州都将房屋建筑的施工许可由政府转到议会,提高门槛。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建筑可持续发展规范,强力推行工业化建筑作业,有效解决环保难题。任何单位和个人建房,必须按照该规范提出申请,报州议会审批。申请表内容涉及建筑规模、地点、格调、性质、功能、工期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邻居的态度、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意见等,稍有不实,就会被否决。目前,澳大利亚的建筑工地基本上都采取钢架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建筑垃圾大大减少,建筑噪音也比较小。在澳大利亚,基本没有见到城市大拆大建情况,城市都保留了不少旧建筑,档次虽不高,但留有城市记忆。澳大利亚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配套,简单实用。城市街道不宽,但干净整洁、四通八达、人车分流、公交先行、设自行车道。政府通过对停车场建设的高税收,鼓励居民多坐公交出行等。城市排水系统非常完善,基本做到雨污分流,饮用分开。在很多城市都建起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分“白、灰、黑”三级,实行分级管理,在澳大利亚很多建筑物上和地下都有雨水回收系统。一般的建筑物和单位没有围墙,办公、购物、休闲融为一体,遍布花草的绿地随处可见,开放式的公园古树参天。乡村建设基本与城市接轨,绿树成荫,路网发达,出行极为便利。

  (五)尊重自然规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澳大利亚非常注重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注重对自然生态链的维护,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按照自然生态链进行环境治理,尊重自然规律,是澳大利亚近年来环境保护的一个鲜明的做法和特点。如在再造林、河道修复、植被管护等工程项目中,他们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和生态系统,选择不同的树种,强调树种和生物的多样性,并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修复和改造。比如布里斯班市近些年推出了200万株造林计划,就是根据不同土壤、水文条件,栽种不同的树种,并形成生物链,以保证造林效果。在河道修复方面,澳大利亚很少见到水泥河岸与堤坝,基本上是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链条的特征,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保持河岸的自然特性,如何有利于动植物繁衍和生长。在维护自然生态性措施方面十分有力,对本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很大,对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十分重视,动植物检验检疫极其严格。近年来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开发,提倡家居安装太阳能,州政府给予补贴。当然,澳大利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狭隘的利己主义,比如澳大利亚环保技术较为先进,但往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对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设置种种障碍。近年来,澳大利亚推动产业升级,把落后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担。澳大利亚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产自中国和越南等国。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生活用纸浪费很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桉树最多的国家,生活用纸都用桉树制造,但澳大利亚不直接生产桉树纸,而是出口桉树到发展中国家造纸,再进口生活用纸。澳洲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农畜产品出口大国,为了提高产品品质,澳洲大量使用太平洋岛国的鸟粪作为肥料,给这些岛国带来了生态危机。这种狭隘的做法,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不利的。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虽然我国国情与澳大利亚不同,但澳大利亚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要实施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的一个最大亮点是起步早。因为起步早,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负债少,经济发展成本低,这与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不同的。与澳大利亚相比,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环境问题却十分严重。这种反差说明,我们在发展经济上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很大的,而且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代价很大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必须下决心走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发展路子。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政府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环境保护优先的观念导向、政策导向和工作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降低发展成本。

  第二,要构建全员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员参与的环境治理体制,明确主体责任,协调利益关系,形成互动机制。“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最大掌控者,如何科学定位其职责担当规范其施政行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环境保护上应承担主要责任。要把环境保护的考核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落实政府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同时,应树立大环保理念,扩大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推动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进程。要按照“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确立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主体责任。要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保。要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持久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步把生态环境知识列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环境保护离不开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人的观念,提供人的素质,改变人的行为”,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要在社区、乡村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氛围。要发挥民间组织在保护环境上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新兴主体的成长。

  第三,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发展。澳大利亚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发展方面是做得较为成功的。政府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有基本的政策对接、统一的规划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生态理念和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重视,但在生态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不衔接、不协调的状况,影响了环境保护的统一秩序和工作效率。因此,要增强生态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真正做到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统领科学发展。要在坚持生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力求生态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要重视生产、生活、生态互动共赢体系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要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联动机制,确保生态建设的区域统筹。

  第四,要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与澳大利亚相比,我们在城市建设规划起点、规格、标准等都相对较高,但在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上,则相对较低,与澳大利亚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各级政府工程建设投入大幅增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认真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在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要积极探索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度和使用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要严格执行城市建设规划,实行城市精准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生活方式。“激发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是市民自身生活方式不断生态化生出的内在需要。”要通过转变市民生活方式,充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上一篇 : KK体育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人民观点) ——身边变化看生
下一篇 : KK体育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