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丨中国十大龙珠体育app生态工程

发布时间:2023-09-09 人浏览

  龙珠体育app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也空前增加。一方面,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剧增,过度索取资源超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过量排泄污染废物超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致使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另一方面,人类追求高水平的生活和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导致过度开发和改变自然环境,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其结果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全面退化。能否恢复与重建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关系民生民居,是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恢复生态学在重大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其是具有重大社会需求的前沿学科,这已成为生态学界和全社会的共识。国内外均将恢复生态学作为优先考虑的生态学学科,许多国家还设专门的生态恢复管理机构,如中国自然资源部专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管理与控制生态退化,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与重建。正如《科学》( Science )杂志在恢复生态学专刊上的导言“恢复生态学的兴起”中指出:在艺术中,恢复包括重新获得某个物体的美学价值。而在生态学中,赌注则要大得多,我们星球的未来可能要依赖于生态恢复学这门年轻学科的成熟(Roberts et al.,2009)。恢复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理论需要不断地深化与创新,其技术方法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以满足生态恢复的社会重大需求。

  工程措施作为被破坏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我国的生态恢复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十大生态工程遍布全国各地,为改善我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丨中国十大龙珠体育app生态工程(图1)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是中国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的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绿化工程。目的是抵御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东西长 4480km,南北宽 560~1460km,由国务院 1978年 11 月 25 日正式批准建设。绿化工程规划至 2050 年结束,历时 73 年。这项绿化工程是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出发,建立以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牧场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结合、网-片-带结合、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对控制中国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抵御沙漠南侵,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 1978 年起至第五期工程,“三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已由年均扩展 2460km2扭转为年均缩减 1297km2,实现了土地沙化连续10 年净减少。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亿亩,结束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三北”地区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在维护北疆生态安全的同时,“三北”工程也稳定并拓展了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甘肃省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建成长 1200km 的防风固沙林带,治理大小风沙口 470 余处,控制流沙面积 300 多万亩,使 1400 多个村庄免遭风沙危害。此外,“三北”工程不仅致力于努力改善沙区生态环境,还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了沙区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如在呼伦贝尔和毛乌素沙地初步建成了以樟子松为主、在新疆绿洲以特色林果为主、在河西走廊以沙生灌木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等。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shelterbelt program for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是以长江中上游建设的保护、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主要内容,以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长江功能为目的的森林生态工程。该工程计划用 30~40 年的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造林 2000 万hm2,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区实施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目的是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通过降低洪水期洪峰,延长江流时间,减轻和避免洪灾,提高枯水期流量,降低洪枯比值,增强抗旱能力,保障农业稳定增长。工程实施后,优化了森林的结构,显著提高了林地的生产力和生态防护功能。流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下降,滑坡、泥石流灾害明显减轻,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有效抑制钉螺滋生,减少了血吸虫滋生场所。工程区民众通过参加造林、护林,增加了收入。一大批农户通过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和发展经济林果走上致富之路。构建完善长江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把长江流域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森林资源储备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coastal shelterbelt program)是沿中国海岸线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 11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 5 个计划单列市中的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 261 个县(市、区)。目的是减轻来自海上的台风、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从整体上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环境保护。

  自 1991 年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 38.8%,森林蓄积量增加了近4 亿 m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20 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有效推动了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平原绿化工程(plain greening project)是在中国平原区域开展的绿化建设工程。目的是优化平原绿化的空间格局,营造高标准林地,保护全国 40%以上耕地的生态环境。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展了沙荒造林和四旁植树,七八十年代开展了农林间作和农田林网化建设,至80 年代末期平原绿化达标,在进一步开展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新时期的平原绿化工程。到2000 年,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和成片造林工程总规模为658 万hm2,基本实现全国平原绿化。

  土地沙化是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防沙治沙工程是为了遏制中国土地沙化的严重态势、恢复良好生态环境而开展的生态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project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esertification)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绿化国土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建成包兰铁路两侧的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长 60km、宽 500m 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探索出了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的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五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的模式,均对于防沙治沙都起到良好效果。2004~2009 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km2,沙化土地减少8587km2,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 17.03%提高到 17.63%。

  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shelterbelt program for Huaihe River and Taihu Lake)是中国在淮河、太湖流域实施的跨区域防护林工程。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淮河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防治以水灾为中心的各种自然灾害放在首位,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对流域的危害,坚持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基本建设配套实施,做到路成林成、河成林成、渠成林成、库成林成,把林业建设成为有效保护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坚持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建设以发挥森林生态经济效益为重点的防护林工程体系,使森林的“三大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 1992 年开始,至2000 年完成。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 13.9%提高到 17.6%,有效地改变了淮河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通过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基本建设配套实施,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shelterbelt program for Liaohe River)是为了防治辽河流域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林业工程。目的是通过综合治理,实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发展区域经济。1995 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确定了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 4 省(自治区)的 17 个市(盟)、77 个县(市、旗、区),建设总规模为 120 万 hm2。

  经过四省(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0 年底,共完成任务 580.57 万亩,占规划总任务1075 万亩的 54%。各建设区在项目建设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用政策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群众投工、投劳、贷款、集资等措施,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2000 年之后,工程第二期已经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之中,2000 年之后的工程成效可参考“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果。

  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shelterbelt program for Pearl River)是在珠江流域地区开展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止珠江流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洪灾、旱灾和泥石流的频繁发生,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珠江防护林工程从建设以来,新增建设面积已经达到 7450.7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3%。护林工程建设增加的蓄水面积达 279.4 万m2。此外,涵养水源效益达到 55.88 万元,护林工程能吸收的 CO2 的含量高达 748.5 万 kg,每年保土固土 44.7 万吨,护林工程总产值已经达到 4.023 亿元。

  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shelterbelt program for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是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南 6 省(自治区)涉及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多功能防护林构建的工程。目的是减少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延长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工程的效能期。

  通过工程建设,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变,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如山西省吉县林地面积达到 8 万 hm2,森林覆盖率达 39.8%,水土流失面积由 1978 年的 12.47 万 hm2减少到 9.2 万 hm2;地处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昕水河、朱家川等流域,林地面积增加了 54 万多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到了20.6%,已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990 万 hm2。2000 年后,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从属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2000 年之后的工程成效可参考“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果。

  滇池生态恢复工程(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n Dianchi Lake)是治理云南滇池污染优化水资源,使滇池恢复原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工程。目的是根本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龙珠体育app,遏制滇池水质的恶化趋势,使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转入良性循环。

  滇池流域历经“九五”至“十三五”这 5 个阶段的投资与治理,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物种生物多样性增加。“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从建设前期的 13%增加到建设后期的80%,滇池湖滨湿地植物物种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达到约 290 种;滇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不断加速,截至 2016 年 1 月,滇池湖滨湿地物种数量与2006 年相比增加约 25%,包括多种云南省新纪录在内的鸟类共计 140 多种,银白鱼等部分滇池土著鱼类种群数量开始得到恢复。截至 2019 年 5 月,滇池湖滨湿地植物共有 290 种,较 2012 年增加 49 种;现存鱼类 23 种,濒危物种滇池银白鱼和金线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7 种,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及白眉鸭在滇池出现。

  恢复生态学是具有重大社会需求的前沿学科。有效地恢复/修复业已退化与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依赖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恢复人才的成长。本书以恢复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引,系统性地总结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与机制、生态恢复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按照不同的生态恢复对象、不同的退化程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分别介绍了生态恢复实践的指导思想、恢复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后,本书专门阐述了恢复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从更高层次阐明恢复生态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 : 龙珠体育app生态修复技术
下一篇 : 环境生态龙珠体育app工程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