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KK体育【新年快乐】2023全球生态人类学十大科学问题展望

发布时间:2023-07-28 人浏览

  KK体育基于全球性、前瞻性、热点性三个基本原则,云南大学生态人类学团队收集整出2023年全球生态人类学研究聚焦的十大科学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西方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地方。许多学者提出年轻一代所掌握的地方性知识越来越少,这使得地方性知识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当地人对他们所特有的这套本土知识体系愈发重视,甚至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记录、整理和保护相关知识,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如今,地方性知识真的正在消失吗?哪些知识消失了,哪些被保留下来了?为什么?

  区别于西方科学知识,传统生态知识一直被认为对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界甚至提出了抛弃西方科学霸权,回归传统知识的主张。然而,当前的一些自然科学量化研究发现,以往人类学对于传统生态知识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主义,传统生态知识对生态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当今生态人类学界讨论的传统生态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少数民族常被视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但他们的传统知识被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了解少数民族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评估他们的脆弱性和适应性是生态人类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概念和新机制层出不穷,这些新的气候变化补偿机制(碳汇项目和碳金融)会给少数民族带来更多收益,还是会更多地剥夺他们利用资源的权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人类学家孜孜以求的愿景,他们认为人与野生动物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当前这一关系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全球人口增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断被开发和占用,另一方面环保主义的兴起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类生境被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两种发展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冲突。面对这一困境,人与野生动物能走向新的共生和共存吗?

  保护区建设、森林禁伐、流域禁渔等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常常会以牺牲原住民的生存利益为代价。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传统权属和文化,都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政策的影响。出于社会公正的目的,政府也会采取生态补偿、合作共管等措施,以缓解冲突、增进互信。然而,环境保护首先要考虑环境,还是考虑人?支持者褒奖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政策对扶贫和地方发展所作的贡献;反对者则认为如果不能完全排除人为干扰就无法实现保护的有效性。不公平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但追求社会公正真的可以提高保护的有效性和社会的公平性吗?

  农业现代化和全球化让全球南部的小农直接参加到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市场竞争中。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和新品种的引入,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资本的进入。小农可能摆脱自给自足的种植模式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获得收入的提高,但也有可能在商业种植中负债累累。面对作物潮,小农生计是获得了新生,还是走向了毁灭?

  作为多物种民族志代表作的《末日松茸》风靡全球,人类学家们津津乐道该书是本体论转向的典范,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物种视角的转型。然而,更多的学者也提出,多物种民族志无非是用诗意化的写作方式,再现了以往人类学对人类社会已有的研究。当前,我们是否应该给火热的多物种民族志浇一瓢冷水,冷静地思考一下,它到底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还是在新瓶子里装上了老酒?

  8 实现COP15“昆明-蒙特利尔”目标中30%的自然保护地对原住民是机会,还是灾难?

  刚刚落幕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发布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其中提出:2030年自然保护地面积将提高到现有地球面积的30%。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设常常与原住民的生计相矛盾。为此各国提出共同管理、综合式发展与保护以及相关补偿等政策。然而KK体育,新一轮的自然保护“圈地运动”对原住民是福、是祸?

  长期以来生态人类学普遍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适应性体现了人类主动适应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伴随着本体论转向,《成为三文鱼》、《作茧自缚》等论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论断。人类文化被看作是周围环境对人类驯化的结果,是人类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对自然的妥协,驯化理论反映了人类被动接受自然对人类的改变。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人类是适应环境,还是被环境驯化?

  伴随着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在传统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的日益完善,以及该地区急速的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研究表明,土地流转从整体上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但也有研究表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传统生计变得岌岌可危,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农业带来的利益被少数人攫取,从而加剧了农村的不平等。这些“边缘地带”的土地流转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前所述,十大科学问题的收集和整理基于全球性、前瞻性、热点性三个基本原则。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但难免受到团队研究偏好的影响。如有疏漏和不足,敬请指正。

  团队人员 何俊 李永祥 杨华 罗丹 杨斌 郭娜 王冀萍 周维佳 熊思云 张德政 丁晓勇 张杨 阿曲珍 谢佳衞 赵西 陈宁

  且看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佤族,如何用舂米的杵棒玩出花来。一根杵棒只能舂米,数根杵棒就能奏出一首流淌的歌!去年,不对,前年,在与腾讯MXD的朋友们交流时,我用了这个视频,来表达少数民族对于内卷的精致美学追求。佤族称之为舂碓舞,既是舂米,还能娱乐。过去佤族吃米都靠手工舂,葬礼上要消耗大量的米,就得现舂,于是就产生了多人集体舂米的情景。但是佤族人民不满足于舂米的实用性,经过岁月积淀,他们让起伏的杵棒产生了律动感。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葬礼上,才可以敲击舂碓的边。


上一篇 : 欻组词 欻生字有什么组词呢KK体育
下一篇 : KK体育生态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概论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