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KK体育生态振兴│面临我国生态问题如何发展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7-24 人浏览

  KK体育当前, 全国上下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生态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当前乡村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和措施, 以期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习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 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 就有42次提到“生态”, 由“生态”及其组合的相关名词如“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等, 共计13个。由此, 足见“生态”之重要。

  2017年10月18日,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1月2日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8年3月8日, 在全国“两会”期间, 习在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明确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五个振兴”是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阐述, 进一步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 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五个振兴”的丰富内涵和相互关系,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显然, 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之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振兴”缺一不可, 且5个“振兴”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显然, 生态振兴作为“五个振兴”的内容之一, 不仅不能缺少, 而且对其他4个“振兴”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其次,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生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 没有“生态环境”, 一切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没有生态振兴, 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不难想象, 如果乡村生态得不到“振兴”, 乡村生态变“劣”, 甚至“恶化”——人类都无法生活、无法生产、无法生存, 乡村能实现“振兴”吗?显然不可能。可见, 只有把乡村生态振兴这个“基础”打牢了、打实了、打好了, 乡村振兴才有可能、才有希望。

  最后,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乡村“五个振兴”中, 生态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而且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只有乡村生态振兴了——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优良, 才有利于其他4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即是说, 乡村生态振兴了, 才有利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生态改善了, 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人才, 有利于发挥乡村人才的聪明才智; 乡村生态优美了, 才有利乡村文化兴盛, 才有利于留住乡愁; 乡村生态繁荣、美丽了, 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当然, 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 同样对乡村生态振兴有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KK体育、相互促进。

  一方面,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另一方面, 也必须看到, 就全国而言, 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原因, 尚有相当部分乡村存在严重或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 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治理。当前, 我国相当部分乡村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一是建造房屋引起的生态破坏。乡村农民建造房屋, 一般都没有规划, 而是随意建、随时建、到处建, 甚至“乱建”, 这就必然造成对土地(甚至是耕地)、植被、水系等的破坏。

  二是“大树进城”引起的植被破坏。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 城市绿化步伐日益加快, 各地竞相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 并从全国乡村, 尤其是偏远山区乡村购买大量“大树”、“古树”、“老树”、“风景树”, 有些村民只顾及经济利益, 不惜出卖家里(房前屋后)、村里(村子周边)的大树、古树、老树、风景树, 甚至名贵树种, 这对乡村植被造成极大破坏。

  三是建设“新村”造成的生态破坏。有的乡村借建设新(农)村之名, 不经过科学规划和认证, 随意挖山、砍树、填塘、修路、拆房等, 表面上是建设新(农)村, 实际上是对乡村生态的极大破坏。

  四是兴修农田水利引发的生态破坏。本来, 兴修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利, 但由于不经过周密的调研和科学的规划, 不经过专家认证, 随意、任意、“肆意”修建排灌沟和灌溉设施, 造成对乡村周边山体和水系的严重破坏, 将本来的“好事”办成了破坏乡村生态的“坏事”, 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五是矿山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矿山开发不仅直接破坏乡村山体生态环境, 还由于尾矿、尾砂等的不及时处理和不恰当处置引发“灾害”(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甚至危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1) 耕地资源浪费。每个农户、每个村庄的房前屋后和周围, 都有一定面积的耕地, 即庭院耕地和村内耕地。一般而言, 一个农户的庭院耕地多则有几亩, 少则也有几分; 村内耕地(一般是全村村民共有)多则几十亩、上百亩, 少则几亩、十几亩。以前(10年前、20年前), 这些耕地大部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如在村庄周边或道路两侧种果树、栽花卉、搞绿化, 或在庭院内种植蔬菜、发展养殖(养鸡鸭等畜禽), 既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 又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收成, 一举多得。但近些年,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大批村民进城务工或转向二、三产业, 在乡村生活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越来越少, 不仅造成村外耕地(农田)大量撂荒, 而且村内耕地也大量闲置, 致使村内杂草丛生, 一片“荒凉”。

  2) 作物秸秆资源浪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每季作物都有大量秸秆产生。有些农民十分珍惜作物秸秆资源, 充分利用, 或是作燃料、作肥料(返田)、作饲料(如南方冬天用稻喂牛草)或其他用途。但也有相当部分村民不以为然, 不把作物秸秆当作“资源”充分利用, 有的把作物秸秆运回家里之后, 乱堆乱放, 任鸡扒狗踩、风吹雨打, 既浪费了资源, 又污染了环境。

  3) 生活废物资源浪费。村民日常生活, 必然产生大量生活废水、污水, 以及固体生活垃圾, 如瓜皮果壳、剩饭剩菜等, 如将这些废物充分利用, 则是优质肥料; 如不加以利用, 必然污染乡村环境, 造成“污水遍地流、垃圾满村跑”, 对村容村貌造成严重影响。

  4) 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资源浪费。乡村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是优质肥料资源, 如将其施入农田(可通过沼气池发酵或作为堆肥), 对农作物增产极为有利, 且对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具有良好作用, 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也十分有利。然而, 当前许多乡村村民根本看不上这种又脏又臭的废物, 不仅不充分利用, 而且又不加强管理, 任其“到处流”、“遍地跑”、“空中飞”, 以致“随处见”、“随时闻”, 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1) 大气污染。本来雾霾只是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然而, 近年来乡村的雾霾问题日渐加重。其原因:一是农村焚烧作物秸秆有增无减; 二是部分乡村农民做饭炒菜仍然是烧柴, 包括烧作物秸秆, 烟尘大, 燃烧率低; 三是“小车进村”引起乡村大气污染; 四是乡村周边的企业、加工厂等给乡村造成大气污染。

  2) 水污染。我国总体上属水资源不足、水污染严重的国家。与全国水污染严重的总体状况一样, 乡村水污染同样值得关注。一是面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目前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 250多万个自然村, 居住着2亿多农户和近8亿多人口[4]。可以说, 每个乡村(行政村或自然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污染的问题, 水污染的覆盖面非常之广。二是量大。在每个乡村的水资源中, 无论是地表水(如池塘水)或地下水(如井水, 或更深层次水), 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受到污染的水的“量”是非常之大的。三是程度深。

  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90%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很多农村饮用水卫生指标不达标, 饮用水源不合格的人口约有7亿, 其中80%以上的大肠杆菌超标[5]。四是危害重。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 有2亿多的人口饮水问题比较严重, 其中约1.5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严重低于全国饮用水标准, 饮用水中各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其中6 500多万农村人口使用的饮用水中氟含量超标, 将近300万农村人口使用的饮用水中砷含量超标, 饮用铁锰等超标水的人口约为4 500万人, 而人为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为9 000多万人。

  据对中国2004—2015年突发水污染事件监测数据分析, 这期间(2004—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共有23个省份共报告126起水污染事件, 累计病例16 571例, 死亡3例。能够确定污染环节的共102起事件, 化学性水污染事件有36起; 能够明确污染环节的事件102起, 城市集中供水污染42起, 农村集中供水污染20起, 农村自备水污染27起。

  可见, 水污染给乡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造成乡村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无外乎两方面:内在污染源和外部污染源。内在污染源, 就是农业(农村)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污染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乡村水污染, 以及乡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由于资源浪费(如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等资源浪费)引起的乡村水污染; 外部污染源, 则是指城市、城镇生态系统, 以及工业企业向乡村生态系统转移、输入污染物而造成的水污染。

  3) 土壤污染。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 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8]: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污染物超标率为16.1%,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显示: “对于耕地, 土壤点位超标率(公报中点位超标率是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为19.4%,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 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4) 农产品污染。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 200万t,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并且由此引发各种中毒或疾病事件, 已经危害到人类的广大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改革开放40年来,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耕地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严重的乡村环境污染, 必然导致村民疾病增多、健康水平下降。

  一是疾病种类增多。现有乡村村民中, 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患过, 所患疾病种类绝对不亚于城市居民。

  二是患病人数增加。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黛茜等[10]对福建省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福建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

  三是不孕不育比例上升。研究资料表明, 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不孕不育高发、频发。20年前, 中国育龄人口中不孕不育的平均发病率仅为3%, 而2011年年底, 该数据飙升至12%, 有的地区发生率高达15%。据国内最新数据, 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患者超过5 000万[11]。四是“癌症村”不断出现。

  如上所述,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水、空气、土壤污染触目惊心, 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致使人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疾病多发, 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基层调研发现, 广大农村严重病症的患者极为普遍, 特别是近几年来, 各种癌症患者与日俱增, 在一些地方“癌症村”不断出现。据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龚胜生等[12]对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 我国从1954年开始出现“癌症村”, 到2011年底, 全国共有351个“癌症村”见诸报道, 平均每年新增癌症村6个。我国“癌症村”的产生, 95.16%为化学致癌因子所致, 1.99%为病毒致癌因子所致, 1.14%为物理致癌因子所致。环境污染, 尤其是水体污染, 是导致“癌症村”的罪魁祸首。

  乡村生态恶化之最终结果, 必然导致村庄人口减少、村落衰减, 甚至消亡。首先, 是乡村人口减少。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 导致乡村人口减少、空闲房屋增多。其次, 是出现空心村。空心村亦叫空壳村或空洞村。乡村人口大量迁出之后, 村庄大量房屋空闲、无人住, 从而自然形成所谓的空心村。 据报道, 河北省不同程度的空心村约有7500个, 占全部村庄的15%左右。空心村的出现、增多, 意味着乡村发展走下坡路, 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最后, 是村庄减少, 甚至消亡。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 到2010年, 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间, 每天都有将近300个自然村消失, 其中不乏众多古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 这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发出的警示。

  1) 村民主体原则。村民是乡村生态振兴的“主人”。要把乡村生态振兴真正抓好、做好, 必须依靠村民。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广大村民的聪明才智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充分展现出来。以村民为主体,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不仅是原则, 更是手段和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才能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才能实现乡村生态改善、环境优美, 生态宜居、环境宜人。

  2)“三效”并举原则。乡村生态振兴, 不能就“生态”论“生态”, 而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并举, 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才能最终既实现生态振兴, 又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且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仅仅考虑“生态”, 只抓“生态”到头来必然出现“生态”没抓好, 经济又滑坡, 社会(乡村)还不安宁, 国内外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3) 综合施策原则。乡村生态振兴, 涉及面广, 影响因素多, 不仅与其他4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密切相关, 还与4个“振兴”之外的许多因素有联系。因此, 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必须采取经济、教育、行政、法律、伦理、文化, 甚至外交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唯有综合施策, 方能取得预期成效。

  4) 因地制宜原则。中国目前大约有32 900多个乡镇, 58.6万个行政村, 270多万个自然村, 在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15]。各个乡村(村落、村庄)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光热水资源分布状况等)和社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 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实现路径以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均不一致。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类施策推进全国各地乡村生态振兴。

  5) 久久为功原则。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伟大事业, 决不是在一朝一夕、一早一晚就能快速、短期完成的, 必须要有长期作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和战略安排, 必须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期接着一期做、一张蓝图绘到底, 方能如期实现预期目标。要克服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短期行为, 要有长远打算、长期安排。只有这样, 我国乡村生态振兴才大有希望, 才能如期实现。

  要实现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战略目标, 必须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 制定生态规划。乡村振兴, 规划先行。同样, 乡村生态振兴, 也必须制定乡村生态规划。各地要以《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发[2018]1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年6月16日)等文件为指导, 制定适合各地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生态振兴规划”, 明确乡村生态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以此为蓝本, 全力推进各地乡村生态振兴。

  2) 提高生态意识。要改变生态、优化生态, 必须从改变心态开始, 要让全体干部、群众, 尤其是广大村民认识生态、了解生态, 懂得生态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的紧迫性。只有生态意识提高了, 才有可能用行动去改变生态、改变乡村生态。

  3) 增长生态知识。有了生态意识, 还必须增长生态知识。要用生态知识武装干部头脑、群众头脑, 特别是村民头脑。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网上学校等多途径、多形式, 提高干部、群众, 特别是村民的生态知识。

  4) 提升生态素质。要将“绿色发展”、“生态+”理念传授给乡村广大干部和村民, 使村干部和村民尽早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世界观, 从而深入完整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村干部和村民的生态素质提升了, 村干部和村民对生态的重要性、生态的本质有了全新认识, 才能自觉投入到乡村生态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5) 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在我国起源早、历史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生态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崇尚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弘扬生态文化, 让生态文化的精髓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血液”。

  6) 完善生态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为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还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对乡村生态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7) 强化生态治理。当前, 全国各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疾病增多和村庄衰减), 如不采取坚决措施予以治理,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显然, 强化乡村生态治理, 已成当务之急。一是要取缔乡村一切污染企业和污染型养殖场等; 二是加强乡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三是推进乡村“厕所革命”, 等等。

  8) 加强生态保护。一是保护乡村耕地资源——包括村内耕地资源和村庄周边耕地资源, 不乱占一寸耕地、不破坏一分良田; 二是保护乡村水资源, 清理河塘淤泥, 保护水资源和水生物多样性; 三是保护乡村房屋, 尤其是古村落和农村文化遗产资源; 四是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等等。

  9) 大搞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要在修复乡村生态、恢复乡村植被、增加乡村绿色的基础上, 进一步搞好村庄绿化。要将全国所有村庄, 能种树的种树(南方), 能植草的植草(北方), 千方百计扩绿、增绿。同时, 还要注重对“绿色”的爱护、保护, 要精心管理、呵护乡村“绿色”, 做到全绿(全面绿化)、常绿(季季绿、年年绿)和永绿(永远绿色)。

  10) 开展生态交流。全国各乡村之间, 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经验交流, 使做得好的乡村典型得到肯定和表彰; 做得不够、不到位的乡村感到有压力。从而形成乡村生态“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生动局面。

  11) 重视生态科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生态科研, 研发适合乡村的新型、实用生态技术, 对于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一是要根据各乡村具体情况, 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开展适合本乡村的生态科学研究; 二是广泛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乡村生态技术, 通过试验、示范, 加以推广, 实现“为我所用、跨越发展”; 三是通过开展乡村生态科研, 培养人才、发现人才, 实现科研、人才双丰收。

  12) 培养生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培养乡村生态人才是关键。要定向培养乡村生态人才,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通过3至5年(或5至10年)的培养, 将现有全国乡村“每村都有一名生态大学生”变成现实, 从而有力地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上一篇 : KK体育立法、税收、生态工业
下一篇 : 让有机、绿色、生态成为宝鸡农产品KK体育的“代名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