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科学网KK体育—解读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3-07-23 人浏览

  KK体育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欲望和意识形态达到了极致,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业已闭幕的,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五千年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化形成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是朴素生态文明的核心,与当代生态文明本质合乎一致,贯穿于政治、文化、艺术、哲学以及整体的社会制度。

  中华文化荟萃了数千年的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哲学观的核心,它首先肯定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儒家生态哲学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KK体育,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主张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在的权利。中国人与人、人与物的哲学与西方的“自我中心论”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泛爱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贵为“万物之灵”,但“天生蒸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人生于自然,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虽可“知天命,或制天命而用之”,但最终目标是“天人合一、万物一统”的最高境界。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套法律条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系统法规。中华文明正是依赖这种朴素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依赖“修身养性、怡然自乐”的生态观,维持了数千年稳定的社会结构,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生态文明。

  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传统中华文明中朴素生态观的延承与发展,科学生态文明观的建立经历了从认知到理论体系创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摆脱贫困、发展优先是社会主旋律,取得的经济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但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显现,已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994年中国政府率先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1999年,副总理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2002年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的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生态文明科学体系的形成,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完善。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我党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一脉相承,是我国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总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诠释,对我党、我国以及全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创建不仅要克服工业化革命的局限,还要扭转中国传统农业模式的局限,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现代发达国家新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人类对社会求知的终极目标,它超越意识形态与民族信仰,是全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借鉴意义KK体育。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大发展,是靠掠夺性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中不幸成为追赶者,不得不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甚至是“世界的垃圾厂”。主宰世界的西方发展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烙印,我们还来不及醒悟,更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就已经身处污染的包围之中,背负着“世界环境恶化制造者的恶名”。这里不用辩驳世界环境恶化始作俑者西方世界的评论,但摆在世人面前的事实是: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资源,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本国自然资源实行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制定一系列不公平的经济条款,将原始加工企业、资源耗费企业放在发展中国家,然后再利用不公平的所谓公约对经济发展中国家大加制衡。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严峻的国际形式,多么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一系列中国当今的生态环境恶化数字是枯燥的,但确实是有说服力的:

  * 70%以上的河流与湖泊遭到污染,2005年属IV类以上水质的占53.3%,18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Ⅰ~Ⅲ类水质的湖库有5个,Ⅳ~Ⅴ类水质湖库有8个,占38.1%;劣Ⅴ类水质湖库有8个,占38.1%;

  * 1/4的国土面积缺水,全国660座城市有400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 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

  * 70%的能源需求依赖煤炭,2010年石油缺口1亿吨,天然气缺口400亿立方;

  * 人均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难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8%,我国已利用土地占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0%,其中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均在90%以上,进一步提高利用率的空间十分有限;

  * 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国有190种(IUCN),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 草地退化面积达2/3,原始林不足1/10,森林质量下降,荒漠化面积达267.7万平方公里,沙化、盐碱化面积14亿亩,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过去50年间增加20%;

  * 环境污染加剧:11个最大城市,空气污染每年使5万多人夭折,40万人染呼吸系统疾病,中国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

  * 每年入海的废水为70-80亿吨,农药17万吨,化肥400多万吨,富营养化的影响扩大,直接后果是赤潮频发,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并改变着海域的营养循环和生物生产。

  * 自然灾害频发:近20年气象灾害损失相当GDP的3-6%,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GDP的3-8%,近50年北方降水量减少10%,干旱加剧,荒漠化导致年均损失540亿元,年均旱涝受灾面积4~5亿亩,经济损失1000~2000亿元,泥石流、滑坡活动强烈,每年发生重大灾害100余次,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以上;

  * 全球变暖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近百年平均地面温度上升0.6-0.7℃,过去100年海平面平均上升10-20cm,200年以来冰川面积减少约25%;

  * 生态灾害频繁: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年发生面积28亿亩,鼠害面积3亿亩,草害面积8亿亩,森林年均病虫危害面积1亿亩,减少林木生长量1500万立方米,畜禽和水产疫病造成年均损失约340亿元,有些病害严重影响出口,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影响更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产业结构中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原始加工产业不得不承担主要角色,诚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做出重大贡献,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基本生产要素的环境和资源的匮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种发展模式对生态破坏极大,已无力承担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向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有的简单地以GDP增长率作为干部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甚至搞GDP“一俊遮百丑”,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地方政府官员对惟GDP增长论英雄观念依然抱残守缺。这种意识形态对中国改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严重制约。

  虽然朴素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理性的作用。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与生态的关系的主要三种模式:一是生态掠夺型,先污染后治理,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这是早期工业化国家的旧式工业化道路,我国的高速发展既没有全球殖民地廉价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本,也没有百年的时间代价去回归工业文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模仿美英等发达国家;二是生态回归型,崇尚原始生态系统,人完全顺应自然,这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其结果只能是南北差距沟壑难平,是文明退化观;第三是生态建设型,主张在不超越地球承载力的条件下适度开发,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协同进化观。因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中,科学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以人文精神来校正科学理性的绝对化倾向,也要用道德原则来审视实用主义,通过社会主义实践,对西方工业文明理论体系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以创建理性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要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自然同时对人类施加影响,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历史长河已川流不息300万年,人类所能影响的地球表层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对全球生命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的活动使得地球表层系统逐渐完成了生物过程向人文过程的转变,人类以其强大的智能形成足以改变地球表层系统的巨大力量,最终把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相结合、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相结合,地球表层系统向更有序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地球表层系统近400年的变化超越了以前几十亿年的变化总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造成的物质迁移通量已经和自然过程迁移的物质通量相当。人类发展史中,把拚命掠夺自然一直作为工作效率的准则,征服自然史也一直是我们人类津津乐道的人类发展史。人类智能已不满足简单停留在把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趋势,甚至要突破地球的限制,人类活动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这种索要无度的哲学观造成地球表层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全球生态与经济危机。可以想像,人类一旦突破地球承载力,自然必将以其威力无比无可抗拒的力量彻底摧毁人类文明。

  靠掠夺自然资源获得经济发展的西方增长模式和发展道路,历来是哲学家热议的焦点,并备受质疑和反思。卢梭曾对工业文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行过深刻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是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代表了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理论,认为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支配下,已经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恶化,人类社会必将遭受自然的报复,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困境。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和谐统一,双方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生态文明并不要求人类清心寡欲,不认同激进环境保护者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但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但并不主宰自然,人类的智力活动的顶峰是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探求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思路、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更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从工业化道路反思,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是否生态文明建设会损害经济增长的速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并不违背社会发展,而是探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发展之路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近年来为降低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恶化的苦果,人类做出很大努力,关闭工厂、节能减排、封山育林、污染治理等等,从短期效益来看,政府巨资投入,一些地方和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似乎是“赔本生意”,但自然系统的自平衡能力的价值是否认真估算过。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自调节维持自身的稳定与和谐,可以低(人工)成本、甚至无(人工)成本地良性运行,并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从投资收益角度分析,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健康、培育自然生产力实现的经济增长是最低代价、最高效益的增长。经济模式转变带来的阵痛是短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最可靠的保证。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环境友好且生态持续的,但这种持续是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基础上的持续,其认识论基础是“顺天承运”,经营观念是小农意识,生产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工业整体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粗犷型行业发展过快,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30年为我国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为我国发展新型生产增长模式奠定了基础,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竞争经济和共生经济,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而正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想经济与技术模式,是保障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想模式。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的 “宇宙飞船理论”。以3R(Reduce, Reuse and Recycle)为基本原则,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与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和技术模式。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寻求人类发展与社会相协调的目标,尽量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观念是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排放的线性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由于生态系统演替的不可逆性,最终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将失去最初级的原始生产力来源与动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高效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技术产业的行业比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

  文明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它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因素。生态文明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明形态,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全体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正视当前和未来的关系。

  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福祉。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首先确立人类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正确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健康运行,人类行为必须界定于这一价值观内,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人类需要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存的艺术,学习与自然和谐生活的本领。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科学界的义务,必须宣传、教育引导文化观念发展的方向,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转变环境教育观念,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因此,提高生态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开始制订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公约。如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我国当前阶段也需要通过法制、经济补偿等手段调节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要通过“强势环保”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至上、环境优先的理念。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KK体育,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现代文明发展结构理论应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框架中加入生态环境,从而建立总体的社会发展框架,因为优良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与前提。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必将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 : 生KK体育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
下一篇 : KK体育生态文明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