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KK体育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四大科学理念

发布时间:2023-07-14 人浏览

  KK体育党的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在汲取国内外生态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和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治国理念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区分为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所谓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规范人们社会关系的制度成果,主要体现在社会政治方面;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思维的精神成果,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而取得的其他三大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这是一个关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和发展双赢的崭新的理念。最近出版的由同志主持编写的《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专著,明确提出必须解决好发展理念问题,坚持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这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践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和部署,偿还生态、环境欠债,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结合中国国情反复研读这部专著,深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四大科学理念,纠正、摒弃种种非科学发展理念。

  一、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理念,纠正“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环保主义”两种偏向。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和自然和谐的问题①。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呢?人和自然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体。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又是靠大自然供养而生存和发展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无一不是源于自然界的慷慨恩赐。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②。恩格斯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叫做“一体性”。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有对立的一面。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影响和改变自然,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自然生态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等;自然界对人类的反作用则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和惩罚。早在1992年就有1670位科学家(其中110位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向全球发出警告:“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疯狂掠夺自然,自然加倍报复人类。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变化,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威胁KK体育,屈服自然、畏惧自然和崇拜自然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居于主导地位,人和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人类创造了光辉的农业文明。在这一阶段,人们一方面还不能有效地抗拒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农耕文明的发展需要占用更多农田,不可避免地会毁掉大量森林和草地。但由于当时人口数量仍在土地承载力之内,生态破坏总的看是轻微的,人和自然还处于“经验型”和谐状态。自18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和电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工业社会,形成工业文明,并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等意识进一步强化。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支配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变成主宰被主宰、掠夺被掠夺的关系,自然生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类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生态文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中叶起,人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呼唤人类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偿还“欠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念指导④。

  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山川秀美,万物兴盛。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和自然这对矛盾,要正确对待和保护人和自然之间客观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渗透链,紧紧抓住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的“四项环节”: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前两年,在报刊和网上曾经发生过一场人和自然关系的论战,人们争论的命题是:到底是以人为本、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本、为中心?这涉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至今仍具一定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环保主义”两种偏向。“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人类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都应当满足。“绝对环保主义”则主张自然天定,人类只能消极适应自然,不能积极改造自然。在争论中这两种观念都受到批驳,逐步形成以下共识:第一,自然是客观世界的本源和中心,从空间看,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从时间看,人类可以说是在大自然无数亿万年演变中的最后几秒才孕育产生。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只是大自然的婴儿。在人和在自然这对矛盾中,从本源看,自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人和自然是一个生态链条,是一个整体,人类绝不能主宰自然,大自然和人一样都具有内在价值,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破坏任何一个生态链条都会带来灾难,人和自然只能和谐相处。从本源上承认“自然为中心”和在社会发展中承认“以人为本”是不矛盾的,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的有识之士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90年代中期开始写进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这是我们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作出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主义的重大决策,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是我们党和国家治理念的新发展,也是指导全党全国全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大理论武器。深入理解和把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真正确立生态文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坚持“三生共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摈弃拼资源、掠夺式、“以速度论英雄”的非理性发展理念⑥。

  遵循科学发展观,总结实践的经验,党的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党中央一直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济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十四大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十五大又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则明确把过去一直提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修正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改变,涵义更深刻。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又区别的概念。过去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从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但它偏重数量的增长,其核算主要靠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发展方式涵义更深刻、广泛,它把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在内,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和结果的和谐性。可以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条新道路就是向世人昭示的“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的道路,也就是党和国家提倡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显然是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理性发展观,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思想根源。”⑤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观,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不可否认,GDP的高速增长使经济总量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有利于促进人民就业,提高和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在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却滋长和蔓延一种极为有害的发展观,这就是《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着力批驳的“唯速度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突出表现:有的认为“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谁速度快,谁功劳大”“数字出高官,速度论英雄”;有的认为“只要速度上去了,什么都好办”,“一俊遮百丑”;有的不管客观条件,大干快上,盲目蛮干,“靠山吃山,吃得山秃林荒;靠水吃水,吃得鱼虾绝迹”。单纯追求速度的后果只能是:数字上去了,但是,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实际效益很不理想,却留下沉重的环境包袱和隐患。据专家学者计算,近些年来,我国GDP中有10%是靠生态“透支”获得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警觉和深刻反思。

  社会上还流行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补偿”的发展路子,是不可逾越的定律,是现代工业化的必经之途。如果我们客观考察一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就会知道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可从三方面考查和分析:第一,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严重失误,不足为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主要是西方国家在资本和利润的强烈诱导下,把拼资源、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发展到极致,导致严重后果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出现极为不和谐的局面。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为例,在18世纪70年代以后就频发生态灾难。英国的首都伦敦曾多次发生由煤烟引起的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1873年12月的一次大烟雾,就死了268人。1952年12月又出现一次震惊世界的烟雾惨案。由于烟雾中尘粒浓度达到每立方米4.5毫克,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的含量为平时的6倍,烟雾已经变成了酸雾。许多市民呼吸困难,生病住院,流感、支气管炎、肺结核、心脏衰弱患者突然增多,老人和儿童患病的更多。从12月5曰至8日这4天当中,死亡人数比往年同期约多了4000人。老人死亡得最多,约为平时3倍;其他婴幼儿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因烟雾而患各种病而死亡的均成倍增加。其后两个月当中,又有8OOO多人陆续死去。据调查.英国伦敦从1973年至1962年共发生过6次重大的烟雾公害事件,每次都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发病,甚至死亡。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震惊世界的使众多人群非正常死亡、残废、患病的公害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最严重的有八起污染事件,人们称之为八大公害。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件,其他还有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从1972年至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污染事件继续屡屡发生,其中著名的有十起,称之为“十大事件”,即北美死湖事件、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墨西哥湾井喷事件、库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初,逐步认识到这条传统之途已经走到尽头,被迫走上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很显然,这条路子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而且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惨痛教训。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走上这条西方国家都不再走的灾难之路吗?第二,我们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无论环境、资源条件还是国家性质都不具有可比性。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开始于200年前,那时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仍沿用粗放型、掠夺型生产方式。但那时人口、资源、环境条件要比现在好的多。世界人口1930年才20亿,1960年才30亿,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赤字巨大,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薄弱,与西方国家“拓荒”时代完全不能相比较。所以,我国现代化的背景和当年西方国家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炮舰政策和殖民主义去掠夺别国的资源财富。英国1940年通过战争,勒索我国白银2100万两,相当于当时的三亿多英镑。日本1900年通过甲午战争,勒索我国白银2.3亿两,相当于清朝国库三年的收入。资本主义国家靠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捞到工业化的第一桶金。而且,至今一些发达国家还把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乃至有毒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也身受其害。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我们能够学习吗?回答只能是:西方国家那条老路我们既学不了,也决不能学。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晚起的国家,也并非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例如,芬兰、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韩国等国家吸取老工业化国家的教训,在工业化初期,就采取治理措施,实现发展和环保双赢。这些国家共同的经验是:一是,以创新和科技立国,建立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健全环保法制,在芬兰法律就规定,每伐一棵树,必须种四棵树,以确保森林永续利用。芬兰被称为森林之国、“欧洲之肺”,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始处女林地”的国家。三是,采用先进科技,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之路。第四,我们国家一些地方已经从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双赢的经验。荣获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张家港、深圳、广州、大连、珠海、厦门、威海、廊坊、昆山、海口、苏州、大庆、杭州、南京、东营、沈阳等63个城市和天津大港、上海闵行、重庆渝北、上海浦东、重庆北碚等5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就是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共同经验: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加强控制。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实施企业整合、重组,机制创新,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等综合举措,增强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投入,大刀阔斧关停、搬迁严重污染企业,着力偿还生态欠债。这些宝贵经验为党和国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生态赤字,触目惊心,形势不断恶化,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影响社会和谐、安定。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更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抓紧偿还生态欠债,刻不容缓,亟需从根本上全局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走“三生共赢”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落实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为此,需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再生理念和环境友好理念。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较低的环境污染、实现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专题时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紧急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同资源节约、再生理念相对立的是浪费资源、不当消费、无度开发、破坏环境和生态的种种非理性观念。其中最有代表性、普遍性、危害也最大的是“资源无限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生出各种各样的错误说法和做法:有的开发资源不科学、无规划,“有水快流”,“吃肥丢瘦”,大量浪费,在所不惜;有的不讲成本,不讲利用率,大手大脚,无度消耗,肆意浪费;有的只看眼前,不顾将来,吃祖宗饭,断子孙根,成了名副其实的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的败家子。

  事实胜于雄辩。驳斥“资源无限论”无须很深的理论,可以主要靠事实和数据来说明和分析它的错误和危害。第一,按人均我们是典型的资源短缺国家。说我国地大物博确有一定道理,论国土面积我们是960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三,属于国土大国。我国各类资源比较丰富,总量也是可观的。但是,同时我们还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资源则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典型的资源短缺、贫乏国家。按人均计算,我国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草原是30%,森林是20%,淡水是25%。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其中有些储量还居于世界前列。但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专家还提供这样一组数据:国际上把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核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的内容之一,2006年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公布了世界各国人均财富的报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因人口少又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财富被列为世界的第1、第2位,分别为90万和84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财富只有6000多美元,列世界的第163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墨西哥为8万美元,高出中国12倍,巴西为5万美元,高出中国7.5倍。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能源和资源不可能靠进口,一切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土地。因此,资源的“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短缺”和真正“忧患”。第二,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在“资源无限论”的误导下,为追求短期或局部利益,加上技术和管理落后,造成资源浪费惊人。首先,看土地资源。滥占乱开土地现象严重。前几年出现开放区热,圈地动辄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上百平方公里。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6平方公里。在省级以上900多个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了近200万公顷土地,已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1%,大片土地闲置、荒芜。再就是城市以环路“摊煎饼”式扩张,也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其次,看水资源。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浪费水大户。一向采用的“土渠灌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据说在输水过程中光渗漏跑掉达1/3。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3至0.4,与先进国家的0.7至0.8相比,我国灌区用水效率落后了3050年。听说以色列人到我们国家参观后惋惜地说,你们并不缺水,而是不会用水。全国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率高达20%,年浪费百亿吨以上。据统计,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十倍,工业用水重复率发达国家是85%,我们只有55%。第三,我国资源利用率和效能都比较低。受资源无限论影响资源浪费,加上生产方式落后,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二是每单位资源所产生的效益差。例如,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高2.5倍,比欧盟高4.9倍,比日本高8.7倍,比印度还高43%。我国8个行业(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建筑采暖、空调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表明,我国节能潜力巨大。我国单位矿产资源产出效率按现行汇率计算,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參见国家发改委2005年发布资料)第四,我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不够。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惊人:每年报废电视机600万台,冰箱500万台,洗衣机700万台。每年有500万吨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1000万吨废塑料、2000万吨废玻璃没有回收利用。我国每年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的再生资源价值500亿元,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0%。(参见2005年3月10日《深圳特区报》)什么叫垃圾?“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世界上没有不可利用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记得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到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作时就接受一个对全市垃圾主要是工业垃圾进行调研的任务,历经三个多月才完成调研任务,最后的报告标题就是《垃圾里面宝贝多》(刊登于1963年《北京工作》和《北京日报》)据专家测算,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掉17棵大树,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还可以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把每年1400万吨废纸都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伐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空间。同样,如果把每年的500万吨废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000万吨废塑料、2000万吨废玻璃有效回收利用,我国又能节省多少资源,减少多少污染,创造多少财富?有人说是350亿元,我们前面引用的资料则说是500亿元。既在一定程度上偿还了生态欠债,又修复生态,美化了环境。第五,人类的非理性消费正在蔓延,如不有效制止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建设节约型社会并非一味地要求省吃俭用、消费,而是要建立科学消费理念,实行合理、适度消费。但现在世界上在一部分富人中的的过度消费正在蔓延、发展。据美国华盛顿智库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约17亿人属于“全球消费者阶层”。有报道说,在2000年,人类全年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额超过20万亿美元,是1960年的4倍。今天,世界最富裕的两成人口的私人消费额占总额的86%,而最贫穷的两成人口消费额只占1%。在世界范围内,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世界人口对木材、钢铁、铜、肉类和能源的人均消耗量翻了一倍,对塑料的消耗增加4倍。有一环保团体称,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随着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人类已进入一个过度消费的时代。另据美国民间自然保护组织西艾拉俱乐部的数据显示,一个美国人平均购买的商品数量是中国人的53倍;一个美国人的能源消耗量等于35个印度人。此外,一个美国人一生中平均造成的对环境的损害是一个巴西人的13倍。西艾拉俱乐部认为,二十世纪人类的消费水平不能持续太久,如果目前的消费水平持续,将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以上五个方面事实、数据和分析,足以说明“资源无限论”是不符合实际、极为有害的。四、坚持环境友好理念,抛弃把环境保护和加快发展对立起来的“环保包袱论”。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进一步明确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以为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唯有基础具备、条件良好,才能有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延庆县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一条真理: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据报载,近几年来,这个荒凉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提出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通过全面推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精心建设宜居城市、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将延庆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如今,它已成为山青水秀、民富景美的生态强县,并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首批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北京市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很多桂冠。在环境不断优化美化的同时,延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延庆招商引资、发展生态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县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体系。以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为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延庆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北京市第一。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三生共赢”已在这里变成现实。二是,良好生态和环境已被公认为优越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收人才、技术和资金KK体育。前几年我随同志到中西部调研时了解到许多地方都在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有的还到南方甚至境外招商引资,但有的收获很大,有的收效甚微。春云同志指出,主要原因是当地环境不一样。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支配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才、技术、资金也具有流动性和趋利避害的特点。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流动。2006年11月11日在杭州开幕的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和烟台居前六名。在这份名为《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的报告中,上述6城市被列为中国投资环境的“金牌城市”;北京、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江门、宁波、上海、深圳、天津、威海和珠海等13个城市被列为“银牌城市”。据说,此次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针对我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展开调查,是根据各个城市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投资吸引力、政府效率及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竞争力排名的。我们姑且不说这个评估是否科学、合理,但获得金牌、银牌的城市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几乎同时也被有关机构评为宜居或者最宜居城市,良好生态和环境应当是一个招商优势。三是,生态治理需要成本和代价,但这并不是什么“包袱”,带来的是变废为宝的环保产业。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据世界银行资料,国外环保产业同电子和信息、医药和生物工程、石油工业等产业一样,已成为新的增长点。德国、荷兰、丹麦、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但也在逐步发展。据国家环保总局介绍,2006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约300万人,年产值总额约6000亿元,实现利润约520亿元。我国环保产业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十一五”时期,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事实证明,抓好“三废”利用,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助于偿还生态欠债,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新的生产力。

  社会上流行一种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环境包袱论”。持此观点的人公开指责加强环保就是“妨碍发展”、“否定发展”,完全把环保当成包袱。自己不想背这个包袱,就把包袱甩给国家,推给社会。自己不干,转嫁外地,坑害别人,变成公害。很显然,这种观念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为了什么?的回答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环境包袱论”者奉行“利益至上”,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局部或眼前经济利益,“要钱不要命”,不惜以破坏生存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抓项目,搞开发。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电视片叫《忠诚》,表现的就是某个市的领导在江河上游大建工业园造成下游严重污染,使老百姓呼的是毒气,喝的是毒水,吃的是毒药,生命健康受到极大损害。省委书记了解真相后,为了忠诚人民的事业,断然停了这个“关系全省经济增长速度的面子工程”。其实现实中不乏类似的事例。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揭露华北地某地十年间先后建90多家化工厂造成两个村五年中232人患癌症,死亡172人,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还有报道中原某地“一条洪河流出8个癌症高发村”。被流传歌颂太湖美的太湖,2007年5月发生大面积蓝藻污染,全市几百万居民饮水出现危机,我一个朋友说还有几百人中毒生命垂危,送医院枪救。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全年排污量超过435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全国城市90%的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饮用水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3亿人饮用水含铁量超标,1.1亿人饮用高硬度水,0.5亿人饮用高硝酸盐水,全国35个重点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基本符合卫生标准。全面阐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正确处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政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不折不扣地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再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摒弃经济发展和环保对立的错误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走与民谋利、文明发展之路。

  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精神,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坚持资源节约、再生和环境友好理念,摈弃一切非理性发展理念,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夺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作者为全国人大研究室原主任)注:

  ①参见拙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证》,载《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2-3期。

  ④参看主编《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一、二章,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⑤见主编《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前言,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⑥《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一书中在《理念篇》列出“唯速度论”、“资源无限论”、“破坏难免论”、“环保包袱论”、“还债过早论”、“利益至上论”等六种非理性发展观,本文多有参照或引用,不再一一注出。


上一篇 : KK体育和谐: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下一篇 : 习:秉KK体育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8-2023 龙珠体育app·(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